為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各類機構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、傳承、生產、傳播的積極作用,建立和完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,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、長春市文化廣播旅游局分別組織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、傳習所的申報和評定工作。我校滿族文化研究所所長呂萍教授領銜的“滿語文”研究培訓基地先后被評為“吉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”和“長春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”。
“滿語文”研究培訓基地是依托滿族文化研究所而建立的科研教學團隊,該所自2008年成立以來,在“科研興校,特色強所”的思想指導下,深入挖掘、整理、研究吉林省滿族文化、海西女真文化,為推進中國滿學研究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開展了大量工作。創辦《中國滿學》,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,在《歷史研究》等高水平刊物發表文章多篇,榮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項,舉辦全國學術研討會,多次赴國外進行學術交流。
多年來,研究所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、保護與傳承,在業界享有較高的聲譽。2014年依托歷史文化學院創辦了“滿語文”專業。該專業學制正規、課程體系獨具特色的、師資力量雄厚、教學方法新穎,使滿語文教育教學、滿語文保護與傳承更加規范、科學和系統。
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建立,必將為學校特博項目建設和中國史學科發展貢獻力量,也將為我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更高平臺,為推動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、傳承、發展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應有貢獻。
(通訊員 榮譽)